走进不科学 第1335节
在看到这个理论的时候,盖尔曼世界都变亮了。
同时那个所谓的元强子模型除了物理现象、数学推导极其完美之外,在个人感官上也相当符合盖尔曼的口味。
当然了。
如果徐云此时能够看透盖尔曼的内心想法,多半会有些无奈的摊一摊手。
符合盖尔曼口味……
这几乎是一种必然好吧。
毕竟……
徐云和赵忠尧所优化出来的元强子模型,其中有很多灵感都来自盖尔曼提出的夸克模型呢。
这相当于你穿越到2006年给辰东看《遮天》,他不喜欢才怪呢。
“对了。”
随后盖尔曼忽然想到了什么,迫切的对古兹密特问道:
“古兹密特先生,这是哪个实验室写出来的论文?”
“加州理工?巴达维亚?劳伦斯伯克利?还是德国的海森堡先生带领的cern?”
古兹密特在给盖尔曼论文的时候特意敛去了有着作家署名的封面,因此盖尔曼虽然看完了论文内容,但却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
此时他嘴里冒出的这几个名字都是当世的顶尖实验室,内中大多都坐镇着一位或者数位顶尖的大佬。
比如加州理工目前的理论物理当家人是理查德·费曼,再过四年后的诺贝尔奖得主。
在徐云穿越的那个年代,《费曼物理学讲义》搞理论物理的几乎人手一套。
巴达维亚嘛……
则是未来费米实验室的前身。
也就是将来海对面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高能物理实验室,1955年诺奖得主波利卡普·库施目前便供职于此。
剩下的劳伦斯伯克利和cern也都是个顶个的头牌机构,其中有些大佬连盖尔曼都要抬头仰望。
在盖尔曼想来。
如果说有谁能够写出这种论文,那么答案必然是这几者之一。
但很快令他面露愕然的是。
古兹密特却坚定的摇了摇头,否决了他的猜测:
“默里先生,你猜错了,论文的编纂者并不是你提到的这些机构。”
“事实上,这篇论文的作者是……华夏人。”
“华夏人?”
盖尔曼顿时一怔,嘴里下意识脱口了一个人名:
“难道是杨?或者李?”
盖尔曼口中的杨和李指的自然便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现今海对面物理学界最出名的两位华夏人。
然而在盖尔曼的注视下。
古兹密特再次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复:
“不,是华夏本土的华夏人……唔,或许还要加上一头驴。”
……
第669章 论文定刊!
华夏本土的华夏人?
听到古兹密特嘴中冒出的这几个字。
盖尔曼整个人的脑袋不由下意识向前一伸,做出了一个类似乌龟探头的滑稽动作。
不过很快。
这位年轻的理论物理大佬便回过了神。
只见他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大鼻子,再次看了眼手中的论文,心中陡然冒出了一个猜测:
“古兹密特先生,莫非……是赵教授他们做出的成果?”
说出“赵教授”这几个字的时候。
盖尔曼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极其明显的意动。
早先提及过。
盖尔曼在耶鲁大学那会儿,曾经在赵忠尧手下听过一段时间的课。
如果不是因为赵忠尧后来选择回国,他们多半就会成为一对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师徒。
这也是盖尔曼人生的一大憾事。
不过尽管没有师徒之缘,盖尔曼依旧长期保持着对赵忠尧的尊敬。
例如他无论是采访、自传还是写信,每提及赵忠尧的时候都会用“教授”对其进行称呼。
听到盖尔曼的问话,古兹密特轻轻点了点头:
“没错,论文的第一署名正是赵,另外还有hsien teng、k.c.wang等几位华夏科学家。”
盖尔曼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hsien teng和k.c.wang,指的自然便是陆光达和王淦昌二人。
当年这两个名字在欧美科学界可谓是耀眼无比,不知道闪瞎过多少人的眼球,妥妥天才的代名词。
盖尔曼虽然和他们本人没太多交集,但这几位的大名还是听说过的。
不过很快盖尔曼便又坐正了几分身子,眼中重新露出了一股迷茫:
“不对啊……古兹密特先生,赵教授和hsien teng这几位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
“他们哪里搞到的加速器设备?——按照实验数据来看,他们使用的实验加速器最少都在30mev以上吧?”
古兹密特没有说话,只是简单的笑了笑。
果不其然。
盖尔曼也注意到了实验设备的问题。
不,准确来说应该是一旦论文发布,几乎每个看到论文内容的学者多半都会察觉到这个异常……
只不过与早先的古兹密特相比,此时的盖尔曼已经看过了论文的详细内容,也就是那些实验图像。
因此他的那句话更多是惊讶,而非质疑。
接着盖尔曼又想到了什么,对古兹密特问道:
“古兹密特先生,这篇论文你们是从哪个渠道得到的?”
古兹密特看向了一旁的约翰,对他说道:
“约翰先生,这部分情况就由你来介绍一遍吧——我也还没了解过具体经过呢。”
约翰先生闻言点了点头,下意识捏起了一个兰花指:
“大概在五天……哦不对,六天前吧,麻省理工的mit实验室收到了一封来自华夏的包裹。”
“这个包裹是由香江发出,经由霓虹、枫叶国再到的麻省理工。”
“邮件的落款人便是赵先生,打开后我就见到了这些论文以及一封信,以及华夏闽省的特产老鼠干。”
“信上除了打招呼之外,赵先生还表示希望将这篇论文投到《physical review letters》,因为我是《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外审编辑所以就寄到了mit实验室……”
古兹密特闻言飞快的扫了眼侃侃而谈的屈润普,露出了一丝欲言又止的表情。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说话。
约翰先生的这番介绍看起来平平凡凡没什么漏洞,不过其中还是藏着几个坑的。
比如说从华夏来的包裹是怎么通过重重审核寄到的麻省理工?
要知道。
眼下这个时期华夏国内对国外审核严格,国外……尤其是海对面对华夏的审核同样绷的很紧。
如果是通过正常渠道寄出来的包裹,其中记录的还是粒子模型的相关内容……
那么眼下就不是包裹收到前被翻过几遍的问题了,而是约翰压根不可能见着这玩意儿……
再比如华夏那边如果真的是常规寄送,也应该把论文寄到《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总部才是。
毕竟屈润普和盖尔曼都是《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外审编辑,古兹密特才是总编。
论文这玩意儿从出现到现在,审核的流程历来都是先寄到期刊总部,然后再由期刊方面选择外审编辑审核。
顶多顶多就是论文作者和某位外审编辑关系还不错,双方事先在私底下约定了由那位编辑负责审核。
这种情况期刊杂志社对此通常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即便如此,论文也不可能先到外审编辑手里。
因此古兹密特敢肯定。
面前这个喜欢捏兰花指的斑秃小老头儿,和华夏方面一定有某些特殊的往来。
不过古兹密特和约翰彼此间认识也有好多年了,所以此时自然不会出声点破这个问题。
接着待约翰全部说完。
现场的三人齐齐陷入了沉默。
哗啦啦——
盖尔曼缓慢翻动着面前的论文,脸上的表情不停在变换,反复审视着上头的内容。
过了一会儿。
盖尔曼的眼中忽然露出了一丝惊诧:
同时那个所谓的元强子模型除了物理现象、数学推导极其完美之外,在个人感官上也相当符合盖尔曼的口味。
当然了。
如果徐云此时能够看透盖尔曼的内心想法,多半会有些无奈的摊一摊手。
符合盖尔曼口味……
这几乎是一种必然好吧。
毕竟……
徐云和赵忠尧所优化出来的元强子模型,其中有很多灵感都来自盖尔曼提出的夸克模型呢。
这相当于你穿越到2006年给辰东看《遮天》,他不喜欢才怪呢。
“对了。”
随后盖尔曼忽然想到了什么,迫切的对古兹密特问道:
“古兹密特先生,这是哪个实验室写出来的论文?”
“加州理工?巴达维亚?劳伦斯伯克利?还是德国的海森堡先生带领的cern?”
古兹密特在给盖尔曼论文的时候特意敛去了有着作家署名的封面,因此盖尔曼虽然看完了论文内容,但却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
此时他嘴里冒出的这几个名字都是当世的顶尖实验室,内中大多都坐镇着一位或者数位顶尖的大佬。
比如加州理工目前的理论物理当家人是理查德·费曼,再过四年后的诺贝尔奖得主。
在徐云穿越的那个年代,《费曼物理学讲义》搞理论物理的几乎人手一套。
巴达维亚嘛……
则是未来费米实验室的前身。
也就是将来海对面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高能物理实验室,1955年诺奖得主波利卡普·库施目前便供职于此。
剩下的劳伦斯伯克利和cern也都是个顶个的头牌机构,其中有些大佬连盖尔曼都要抬头仰望。
在盖尔曼想来。
如果说有谁能够写出这种论文,那么答案必然是这几者之一。
但很快令他面露愕然的是。
古兹密特却坚定的摇了摇头,否决了他的猜测:
“默里先生,你猜错了,论文的编纂者并不是你提到的这些机构。”
“事实上,这篇论文的作者是……华夏人。”
“华夏人?”
盖尔曼顿时一怔,嘴里下意识脱口了一个人名:
“难道是杨?或者李?”
盖尔曼口中的杨和李指的自然便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现今海对面物理学界最出名的两位华夏人。
然而在盖尔曼的注视下。
古兹密特再次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复:
“不,是华夏本土的华夏人……唔,或许还要加上一头驴。”
……
第669章 论文定刊!
华夏本土的华夏人?
听到古兹密特嘴中冒出的这几个字。
盖尔曼整个人的脑袋不由下意识向前一伸,做出了一个类似乌龟探头的滑稽动作。
不过很快。
这位年轻的理论物理大佬便回过了神。
只见他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大鼻子,再次看了眼手中的论文,心中陡然冒出了一个猜测:
“古兹密特先生,莫非……是赵教授他们做出的成果?”
说出“赵教授”这几个字的时候。
盖尔曼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极其明显的意动。
早先提及过。
盖尔曼在耶鲁大学那会儿,曾经在赵忠尧手下听过一段时间的课。
如果不是因为赵忠尧后来选择回国,他们多半就会成为一对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师徒。
这也是盖尔曼人生的一大憾事。
不过尽管没有师徒之缘,盖尔曼依旧长期保持着对赵忠尧的尊敬。
例如他无论是采访、自传还是写信,每提及赵忠尧的时候都会用“教授”对其进行称呼。
听到盖尔曼的问话,古兹密特轻轻点了点头:
“没错,论文的第一署名正是赵,另外还有hsien teng、k.c.wang等几位华夏科学家。”
盖尔曼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hsien teng和k.c.wang,指的自然便是陆光达和王淦昌二人。
当年这两个名字在欧美科学界可谓是耀眼无比,不知道闪瞎过多少人的眼球,妥妥天才的代名词。
盖尔曼虽然和他们本人没太多交集,但这几位的大名还是听说过的。
不过很快盖尔曼便又坐正了几分身子,眼中重新露出了一股迷茫:
“不对啊……古兹密特先生,赵教授和hsien teng这几位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
“他们哪里搞到的加速器设备?——按照实验数据来看,他们使用的实验加速器最少都在30mev以上吧?”
古兹密特没有说话,只是简单的笑了笑。
果不其然。
盖尔曼也注意到了实验设备的问题。
不,准确来说应该是一旦论文发布,几乎每个看到论文内容的学者多半都会察觉到这个异常……
只不过与早先的古兹密特相比,此时的盖尔曼已经看过了论文的详细内容,也就是那些实验图像。
因此他的那句话更多是惊讶,而非质疑。
接着盖尔曼又想到了什么,对古兹密特问道:
“古兹密特先生,这篇论文你们是从哪个渠道得到的?”
古兹密特看向了一旁的约翰,对他说道:
“约翰先生,这部分情况就由你来介绍一遍吧——我也还没了解过具体经过呢。”
约翰先生闻言点了点头,下意识捏起了一个兰花指:
“大概在五天……哦不对,六天前吧,麻省理工的mit实验室收到了一封来自华夏的包裹。”
“这个包裹是由香江发出,经由霓虹、枫叶国再到的麻省理工。”
“邮件的落款人便是赵先生,打开后我就见到了这些论文以及一封信,以及华夏闽省的特产老鼠干。”
“信上除了打招呼之外,赵先生还表示希望将这篇论文投到《physical review letters》,因为我是《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外审编辑所以就寄到了mit实验室……”
古兹密特闻言飞快的扫了眼侃侃而谈的屈润普,露出了一丝欲言又止的表情。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说话。
约翰先生的这番介绍看起来平平凡凡没什么漏洞,不过其中还是藏着几个坑的。
比如说从华夏来的包裹是怎么通过重重审核寄到的麻省理工?
要知道。
眼下这个时期华夏国内对国外审核严格,国外……尤其是海对面对华夏的审核同样绷的很紧。
如果是通过正常渠道寄出来的包裹,其中记录的还是粒子模型的相关内容……
那么眼下就不是包裹收到前被翻过几遍的问题了,而是约翰压根不可能见着这玩意儿……
再比如华夏那边如果真的是常规寄送,也应该把论文寄到《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总部才是。
毕竟屈润普和盖尔曼都是《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外审编辑,古兹密特才是总编。
论文这玩意儿从出现到现在,审核的流程历来都是先寄到期刊总部,然后再由期刊方面选择外审编辑审核。
顶多顶多就是论文作者和某位外审编辑关系还不错,双方事先在私底下约定了由那位编辑负责审核。
这种情况期刊杂志社对此通常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即便如此,论文也不可能先到外审编辑手里。
因此古兹密特敢肯定。
面前这个喜欢捏兰花指的斑秃小老头儿,和华夏方面一定有某些特殊的往来。
不过古兹密特和约翰彼此间认识也有好多年了,所以此时自然不会出声点破这个问题。
接着待约翰全部说完。
现场的三人齐齐陷入了沉默。
哗啦啦——
盖尔曼缓慢翻动着面前的论文,脸上的表情不停在变换,反复审视着上头的内容。
过了一会儿。
盖尔曼的眼中忽然露出了一丝惊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