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舜,禹
  帝尧从帝喾手中接下了一个太平盛世,然而在帝尧在位期间,他不但没有因为先王的贤能而显得黯然失色,反而是绽放了属于自己的光华,毫无疑问,帝尧在这一点上完全足以配得上他五帝的身份。
  不过,事实上。帝尧最为人们称道的不是他的各种功绩,而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的无私精神。
  人族自天皇伏羲起,便有了禅位于贤的传统,伏羲禅位于神农,神农禅位于轩辕,莫不是如此。然而,自从轩辕之后,少昊是轩辕之子,少昊之后,颛顼为少昊之侄,轩辕之孙,颛顼之后,喾为颛顼之侄,轩辕重孙,喾之后,挚为喾之子,挚之后,尧为挚之弟,喾之子——虽然这些历代人皇不能说不贤能,但是,事实上,人皇之位的继承却的确一直在血亲之间进行着,人族之中各方部落也略有微词,只是由于历任人皇的贤能,故而这种矛盾被压下了而已。
  等到了帝尧这里,虽然帝尧很疼爱自己的儿子丹朱,早期也是准备把帝位传给丹朱的,但是,在帝尧辛苦教导却依旧发现丹朱难以成才之后,帝尧就果断放弃了让丹朱继位的想法,转而开始在人族之中寻找能够继承自己位子的贤才。
  此时的人族,四岳,即四方诸侯,或者说四方部落之长,在人族之中已经有了不小的话语权,因此,在进行此事之前,尧依旧是先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
  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
  但是,因为之前有了四岳推荐鲧的先例在,尧因此没有完全相信四岳的说法,他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
  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
  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紊乱。
  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
  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即正月初一),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在那之后,尧也如同历任人皇一般隐居火云秘境。尧离任时,“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尧退位之后,舜继位。
  因为舜的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后称之为虞舜。
  舜继位之后,为了进一步规避日益汹涌的洪水,选择了再次迁都,建都于蒲阪。
  帝舜两眼都是双瞳,从小就带有异相,故又名重华。
  他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生于姚墟,辛勤耕稼于历山,渔猎于雷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负夏一带经商做生意。因为他品德高尚,因此在民间威望大。故而在帝尧想要在人族之中选取贤才继承帝位的时候,四岳都推荐了舜,使得舜进入了尧的视野,并且最终被尧所认可。
  帝舜继位之后,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
  当时在人族的领地之内有四凶为祸人族,舜放逐“混沌”,“穷奇”,“梼杌”,“饕餮”等四凶,使得人们生活安定。
  帝舜还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
  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天、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帝舜的这种作为进一步加强了人皇和各个地方部落诸侯之间的联系,巩固了人皇对地方的统治。
  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
  当然,帝舜虽然功绩颇多,但是最令人称道的还是舜选择了大禹。
  帝舜在位期间,于帝喾时期就已经初见征兆的洪水灾患已经愈演愈烈,成为了人族的心腹大患,虽然帝尧在位的时候让鲧去治理水患,但是却失败了,因此,等到了帝舜在位晚期,他就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治水。
  关于治水的人选,人族各方贤能都给帝舜推荐了许多人选,但是,帝舜在这个时候却充分的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人皇的眼光——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了把治水的重任交给了鲧的儿子,禹。
  禹是鲧的儿子,而鲧,便是帝尧时期治水失败的罪魁祸首,帝舜选择了这样一个人来治理水患,毫无疑问是顶着极大的压力的——如果禹治水失败了,那么他便会如同尧一般在本来完美的帝王生涯之上留下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
  但是,舜选择了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