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 第184节
究竟是何方站理也很清楚。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此次若他能侥幸获得胜利, 边疆战事定然会受到影响。
秦白文难道有信心去抵御匈奴么?
这一消息传来,国内皆是震惊。
原本百姓们将关注的焦点都落于北方战场,可惜此事一出,皇子反目。
三皇子从封地一路北上, 波及不少地区。
而且他还另寻他因,给新帝扣上不仁义的帽子,还说秦白元是恶意夺了他的储君之位。
他发了一篇檄文,不知是他手底下哪位幕僚所作。
通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其中似乎将三皇子塑造成一位明主。
那篇檄文所作,便是为了证明三皇子此举的合理性。
信中还清点了一番长宁帝做过的错事。
他将这之中的部分错误推给了先帝,同时还妄图说三皇子会被剥夺储君之位,便是因为看得太清,想要阻止六皇子再在先帝面前胡乱进言献策,使得先帝在做出不明智决定。
这篇檄文之中似乎将秦白元描述成为巧言令色之人,说他用不佳手段蒙蔽先帝双目,因而才会在这么后面才被立为储君。
总而言之,这整篇文章与事实毫无关联,全是三皇子一人之言。
毕竟秦白元是长宁帝之后下诏书与圣旨封的储君,这一过程是名正言顺的,秦白文只能从秦白元对这位置的获取手段来编造。
不过这之中还将部分原因推到长宁帝身上,是不少人都未想到的。
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他这般做的目的。
由于长宁帝日常昏庸,其表现不仅仅是在朝堂之上,而且对百姓多有压榨。
尤其是几件事情的处理,像是之前发生的一些灾害,还有贪官污吏欺压地方百姓,这些一年一年累积下来,都是积怨已久。
而且年年征战,又时常征兵。
可在边境战争之中依旧常常会输,晋人看不到希望。
且长宁帝态度摇摆,一会儿想主和一会儿想主战,最后便干脆走上了割地求和的路。
这无疑是让不少民众感到难受揪心,尤其是在霍和安受了腿伤之后,鹄梁宛若一战神陨落。
此消息让不少百姓心中绝望,觉得仿佛鹄梁就要走上亡国之路。
同时也对长宁帝更感失望。
长宁帝或许以为可以偏安一隅,殊不知当下百姓已是格外愤怒。
比起眼睁睁看着鹄梁亡国,不如一起推翻其统治。
在不久之前便有流窜的山匪或是小批民众聚集。
可由于力量不够,通通都被镇压。
这一次三皇子竟想到从这些人入手,吸纳他们的力量,竟还弄出了不少民间军。
无疑是壮大了他本来就养着的军队的势力。
而作为长宁地指定的储君,现在名盛元顺登记的新帝,虽然他现在并未犯过错,可在三皇子有意煽动之下,那些原本对长宁帝怀恨在心之人,将心中的仇恨转移到了他的身上。
当然他们本就是激进者,还有许多百姓是能分辨得清当下情况。
无论新帝和这过去的三皇子究竟有何故,或是想怎么处理,也应等到外敌之战平定后。
此时秦白文就算给自己安了千百个合适的理由,也做不到真正服众。
他这种为实质上便是谋反。
加上这次反叛又使鹄梁内部受灾,被牵扯其中的百姓都十分不情愿。
无论如何,目前新帝一直有功无过。
从之前治理蝗灾,便可看出其才能以及怜悯百姓之心。
等登基大典结束之后,又真正的大赦天下,犒劳三军。
这样的实际动比起三皇子空口说的也好上许多。
反观三皇子当储君这么多年,也不见他有什么建树。
若是真想做出一番成就,那在治理蝗灾以及治理之前那些灾害是为什么不见他出现?
新帝自然容不得他放肆,在看到檄文的那一刻,立刻与江陵商议着反击。
同一日,由江太傅执笔撰写的《讨贼书》公之于众。
江陵本就是极有才之人,加上又是立于有理一方,他文采飞扬不出一会儿便将这《讨贼书》写好。
这其中内容就连新帝看了也连连称赞。
其中不仅对三皇子所发檄文漏洞进一一回应,格外清晰,一举戳穿对方谎言。
同时还分条列举何种是真实情况,将秦白元好好地夸赞一通。
比起三皇子手中檄文只有煽动性的文字,江陵用最简短的话语列举秦白元所做实例,不仅极有说服力,而且江陵言语中还带着引导意味。
这之中他还替秦白元说了有关未来建设鹄梁的一些设想,都是一些远大目标,而且考虑极为周到,从各个角度说明。
只要是读的懂字的又能稍微理解些之人,都能看出有这种远大抱负,并且现在已在不断实施之人,究竟是不是三皇子笔下所谓“并非明主”。
这《讨贼书》一出,算是给了非常及时的回应,而且其中的一次一句都似乎是在打秦白文的脸。
更何况这是江陵所作。
曾经秦白文对他极为信任,几乎无话不谈,将他奉为上宾。
可不知什么时候,他竟和秦白猿勾结在了一处,也不知什么时候他就开始为秦白元做事。
看到这《讨贼书》时,秦白文面色阴沉,几乎气得想将牙咬碎。
若是自己早日时的他真面目也不至于现在被逼到这种境地。
事后秦白文去想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无论是刺杀还是刻意为难,他觉得这背后或许都有江陵偷偷告密的成分。
最关键是此人藏得真好。
秦白文本就多疑,心思阴毒,他对于身边想要招揽之人都有一段“测试”时间。
这在这一段时间内他会假意对对方极好,来试探他人反应。
若是不愿意和他为伍的,则之后会被针对。
若是表面装着亲近,背地里却想将他的秘密告知于他人的,秦白文都会用暗中的手段将他们处理掉。
可在这一段“测试”时间内,江陵未表现出任何异常,甚至正好符合秦白文内心所想,是办事得力又能替他出谋划策之人。
可现在再后悔已是无用。
秦白文只希望自己日后能登上皇位之后,想如何处理他,便能如何处理。
到时候对幕荣府和江陵都不会轻饶。
三皇子的封地毕竟离京城距离稍远,他若是要钱来,这一时半会儿还到不了。
之前所发檄文为他收揽一路上对过去长宁帝统治有怨心的军士较为有效,可在那《讨贼书》一发之后,他手下的人还跑走不少。
便是因为在《讨贼书》中新帝提及,此时他并不怪那些跟着三皇子造反的百姓,因为这之中最该怪的便是作弄人心欺骗众人的秦白文。
若是诸位看到这《讨贼书》并能明白这反贼诡计,同时不再与之为伍,从他反叛军中脱离,朝堂既往不咎,不会再捉拿怪罪。
可若明知此事为反叛之举,依旧要跟着秦白文攻打,那之后被捉拿可便是谋反大罪。
这话让不少人动摇。
最开始因为冲动,一头脑热在被秦白文煽动之人,都开始仔细看那《讨贼书》,之后有不少头脑还稍稍清醒一些的开始犹豫。
一个人离开了,接着又一个人离开了。
这种事情只要有一个人开了头,没有继续攻打之心,便会让整个反叛军内部溃散。
人越走越多,秦白文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
他与幕僚商议之后定下处理逃兵之策。
原本愿意跟着自己来的人,此时若突然反悔,便当做逃兵处理。
他军中之人,怎能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将这军中规则太当儿戏。
对于逃兵的处理,责罚也格外严厉。
这便是用这严格手段来控制手下之人,这定下责罚的决定虽是效果显著立竿见影,离开军中的人越来越少了。
虽然还有连夜偷偷逃走的。
但有一两名军士被抓到,在众人面前杀鸡敬猴,其他人也逐渐明白,这三皇子所说是认真的。
可此法无疑是违背了三皇子最先宣传的那个目的。
他原本说的是因鹄梁百姓积怨已久,此次只是依照百姓的心意来夺取自己应得之位。
可现在他的所作所为无疑是违背了他最初所说。
目前在他麾下的军士也都意识到他们究竟跟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时候才知道,过去秦白文所说的的所有保障都是障眼法,现在秦白文才露出的自己真实面目。
可现在此人已将他们离开之路堵死,似乎跟着他继续将此事进下去才是唯一出路。
当然事关自己命运,这些军士并不会再为这种人卖力。
他们只是在等待机会,想着日后再找找有无其它出路。
虽然表面上看离开的人少了许多,其实这之中内部已是分崩离析。
现在仍能相信秦白文,并且真心实意愿意跟着他的人已经少了许多。
这自然是秦白元想要看到的结果。
这背后也是秦白文自己说谎的反噬。
他并不是这仁慈之人,却将不仁义的名义丢给他人,反而想给自己冠以“代表百姓”的名号。
秦白文自然是无法真正做到代表百姓这一点。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此次若他能侥幸获得胜利, 边疆战事定然会受到影响。
秦白文难道有信心去抵御匈奴么?
这一消息传来,国内皆是震惊。
原本百姓们将关注的焦点都落于北方战场,可惜此事一出,皇子反目。
三皇子从封地一路北上, 波及不少地区。
而且他还另寻他因,给新帝扣上不仁义的帽子,还说秦白元是恶意夺了他的储君之位。
他发了一篇檄文,不知是他手底下哪位幕僚所作。
通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其中似乎将三皇子塑造成一位明主。
那篇檄文所作,便是为了证明三皇子此举的合理性。
信中还清点了一番长宁帝做过的错事。
他将这之中的部分错误推给了先帝,同时还妄图说三皇子会被剥夺储君之位,便是因为看得太清,想要阻止六皇子再在先帝面前胡乱进言献策,使得先帝在做出不明智决定。
这篇檄文之中似乎将秦白元描述成为巧言令色之人,说他用不佳手段蒙蔽先帝双目,因而才会在这么后面才被立为储君。
总而言之,这整篇文章与事实毫无关联,全是三皇子一人之言。
毕竟秦白元是长宁帝之后下诏书与圣旨封的储君,这一过程是名正言顺的,秦白文只能从秦白元对这位置的获取手段来编造。
不过这之中还将部分原因推到长宁帝身上,是不少人都未想到的。
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他这般做的目的。
由于长宁帝日常昏庸,其表现不仅仅是在朝堂之上,而且对百姓多有压榨。
尤其是几件事情的处理,像是之前发生的一些灾害,还有贪官污吏欺压地方百姓,这些一年一年累积下来,都是积怨已久。
而且年年征战,又时常征兵。
可在边境战争之中依旧常常会输,晋人看不到希望。
且长宁帝态度摇摆,一会儿想主和一会儿想主战,最后便干脆走上了割地求和的路。
这无疑是让不少民众感到难受揪心,尤其是在霍和安受了腿伤之后,鹄梁宛若一战神陨落。
此消息让不少百姓心中绝望,觉得仿佛鹄梁就要走上亡国之路。
同时也对长宁帝更感失望。
长宁帝或许以为可以偏安一隅,殊不知当下百姓已是格外愤怒。
比起眼睁睁看着鹄梁亡国,不如一起推翻其统治。
在不久之前便有流窜的山匪或是小批民众聚集。
可由于力量不够,通通都被镇压。
这一次三皇子竟想到从这些人入手,吸纳他们的力量,竟还弄出了不少民间军。
无疑是壮大了他本来就养着的军队的势力。
而作为长宁地指定的储君,现在名盛元顺登记的新帝,虽然他现在并未犯过错,可在三皇子有意煽动之下,那些原本对长宁帝怀恨在心之人,将心中的仇恨转移到了他的身上。
当然他们本就是激进者,还有许多百姓是能分辨得清当下情况。
无论新帝和这过去的三皇子究竟有何故,或是想怎么处理,也应等到外敌之战平定后。
此时秦白文就算给自己安了千百个合适的理由,也做不到真正服众。
他这种为实质上便是谋反。
加上这次反叛又使鹄梁内部受灾,被牵扯其中的百姓都十分不情愿。
无论如何,目前新帝一直有功无过。
从之前治理蝗灾,便可看出其才能以及怜悯百姓之心。
等登基大典结束之后,又真正的大赦天下,犒劳三军。
这样的实际动比起三皇子空口说的也好上许多。
反观三皇子当储君这么多年,也不见他有什么建树。
若是真想做出一番成就,那在治理蝗灾以及治理之前那些灾害是为什么不见他出现?
新帝自然容不得他放肆,在看到檄文的那一刻,立刻与江陵商议着反击。
同一日,由江太傅执笔撰写的《讨贼书》公之于众。
江陵本就是极有才之人,加上又是立于有理一方,他文采飞扬不出一会儿便将这《讨贼书》写好。
这其中内容就连新帝看了也连连称赞。
其中不仅对三皇子所发檄文漏洞进一一回应,格外清晰,一举戳穿对方谎言。
同时还分条列举何种是真实情况,将秦白元好好地夸赞一通。
比起三皇子手中檄文只有煽动性的文字,江陵用最简短的话语列举秦白元所做实例,不仅极有说服力,而且江陵言语中还带着引导意味。
这之中他还替秦白元说了有关未来建设鹄梁的一些设想,都是一些远大目标,而且考虑极为周到,从各个角度说明。
只要是读的懂字的又能稍微理解些之人,都能看出有这种远大抱负,并且现在已在不断实施之人,究竟是不是三皇子笔下所谓“并非明主”。
这《讨贼书》一出,算是给了非常及时的回应,而且其中的一次一句都似乎是在打秦白文的脸。
更何况这是江陵所作。
曾经秦白文对他极为信任,几乎无话不谈,将他奉为上宾。
可不知什么时候,他竟和秦白猿勾结在了一处,也不知什么时候他就开始为秦白元做事。
看到这《讨贼书》时,秦白文面色阴沉,几乎气得想将牙咬碎。
若是自己早日时的他真面目也不至于现在被逼到这种境地。
事后秦白文去想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无论是刺杀还是刻意为难,他觉得这背后或许都有江陵偷偷告密的成分。
最关键是此人藏得真好。
秦白文本就多疑,心思阴毒,他对于身边想要招揽之人都有一段“测试”时间。
这在这一段时间内他会假意对对方极好,来试探他人反应。
若是不愿意和他为伍的,则之后会被针对。
若是表面装着亲近,背地里却想将他的秘密告知于他人的,秦白文都会用暗中的手段将他们处理掉。
可在这一段“测试”时间内,江陵未表现出任何异常,甚至正好符合秦白文内心所想,是办事得力又能替他出谋划策之人。
可现在再后悔已是无用。
秦白文只希望自己日后能登上皇位之后,想如何处理他,便能如何处理。
到时候对幕荣府和江陵都不会轻饶。
三皇子的封地毕竟离京城距离稍远,他若是要钱来,这一时半会儿还到不了。
之前所发檄文为他收揽一路上对过去长宁帝统治有怨心的军士较为有效,可在那《讨贼书》一发之后,他手下的人还跑走不少。
便是因为在《讨贼书》中新帝提及,此时他并不怪那些跟着三皇子造反的百姓,因为这之中最该怪的便是作弄人心欺骗众人的秦白文。
若是诸位看到这《讨贼书》并能明白这反贼诡计,同时不再与之为伍,从他反叛军中脱离,朝堂既往不咎,不会再捉拿怪罪。
可若明知此事为反叛之举,依旧要跟着秦白文攻打,那之后被捉拿可便是谋反大罪。
这话让不少人动摇。
最开始因为冲动,一头脑热在被秦白文煽动之人,都开始仔细看那《讨贼书》,之后有不少头脑还稍稍清醒一些的开始犹豫。
一个人离开了,接着又一个人离开了。
这种事情只要有一个人开了头,没有继续攻打之心,便会让整个反叛军内部溃散。
人越走越多,秦白文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
他与幕僚商议之后定下处理逃兵之策。
原本愿意跟着自己来的人,此时若突然反悔,便当做逃兵处理。
他军中之人,怎能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将这军中规则太当儿戏。
对于逃兵的处理,责罚也格外严厉。
这便是用这严格手段来控制手下之人,这定下责罚的决定虽是效果显著立竿见影,离开军中的人越来越少了。
虽然还有连夜偷偷逃走的。
但有一两名军士被抓到,在众人面前杀鸡敬猴,其他人也逐渐明白,这三皇子所说是认真的。
可此法无疑是违背了三皇子最先宣传的那个目的。
他原本说的是因鹄梁百姓积怨已久,此次只是依照百姓的心意来夺取自己应得之位。
可现在他的所作所为无疑是违背了他最初所说。
目前在他麾下的军士也都意识到他们究竟跟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时候才知道,过去秦白文所说的的所有保障都是障眼法,现在秦白文才露出的自己真实面目。
可现在此人已将他们离开之路堵死,似乎跟着他继续将此事进下去才是唯一出路。
当然事关自己命运,这些军士并不会再为这种人卖力。
他们只是在等待机会,想着日后再找找有无其它出路。
虽然表面上看离开的人少了许多,其实这之中内部已是分崩离析。
现在仍能相信秦白文,并且真心实意愿意跟着他的人已经少了许多。
这自然是秦白元想要看到的结果。
这背后也是秦白文自己说谎的反噬。
他并不是这仁慈之人,却将不仁义的名义丢给他人,反而想给自己冠以“代表百姓”的名号。
秦白文自然是无法真正做到代表百姓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