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裙下臣_分卷阅读_84
城里有宵禁,虽不如长安严格, 可到夜里, 着实不便在附近跟着, 所幸撤了,也免去被人发现的风险。
接下来,便要不动声色地耐心等待。
离开长安之前, 他早就已经盘算好了, 将人分作两拨,凡与他一同负责俭校事宜的官员,都照常往蒲州来, 其余的手下里,则分出七八人, 带着父亲的亲笔信往幽州而去, 交给负责巡按幽州的监察御史,暗中查访此事, 算时日应当快有眉目了。
这日夜里,裴济正坐在灯下提笔往河东写信。
昨日他收到张简命人送来的信, 其中提及突厥近来几次小规模的侵扰边地,都是在幽州一代, 今年河东以北的地界似乎比往年都稍平静些。
才将信封好交给身边的石泉送出, 守在院外的侍卫便进来,道:“将军,陈尚书命人送来一位娘子, 说是要给将军唱曲解乏……”
那侍卫说话的底气全然不如平日足,说到最后连声音都低下去了,只疑惑又小心地看着裴济。
须知这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行走在官场与军营间时,一向洁身自好,不近女色,在长安城里是出了名的冷淡无情,怎么陈尚书出了京反而忘了呢?
裴济蹙眉愣了下,这才想起来,陈尚书大约当真以为他看上了那个叫芸娘的丫头,这两日他没别的动作,也不再与他们饮酒玩乐,恐怕落在他们眼里,不过是种暗示。
只是,莫说他本就对旁人没兴趣,便是他真有别的心思,也断不会收陈应绍送来的人。
依二人官职看,他如今在兵部任职,陈应绍恰是兵部尚书,算来是他的顶头上司,不过是因目下在主持蒲津渡铁牛一事,他由皇帝钦点行俭校事,这才令陈应绍忌惮。
哪有顶头上司给下属官员送美人的道理?分明是他们想将他拉下水罢了。他心思清明,绝不会犯这样的错。
那侍卫见他沉吟不语,又试探着问了句:“将军,那位娘子——?”
裴济整了整衣衫,坐回榻上,摆手道:“让他们回去,不许进来。”
侍卫领命,正要下去,却见石泉急匆匆自后门处奔来,将手中的信奉上,道:“将军,幽州来的!”
裴济眼神一凝,当即拆开,迅速浏览。
信是由巡按幽州的监察御史寄来的,其中将这大月来查到的蛛丝马迹一一列举清晰,最后连成一串,几乎可以肯定,范怀恩的确借着输送铁矿一事私下敛财,其中一部分,由他的亲信下属经手,或兑换成飞钱,或在京中购了宅院、歌妓、美酒、珍宝等,尽数奉送给了陈应绍。
尤其在范怀恩的亲信手中,还查获了账册与票据。
两边的实据都已查出七七八八,正可以动手拿人了。
只是,心底的怪异感觉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明显了。这桩案子他虽查了数月之久,可其中的进展却一直十分顺利,从最初那个私下与陈应绍交接的人,到现在的芸娘,似乎一切证据都轻而易举指向范怀恩。
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裴济略一沉吟,随即将信放下,先将前几日已拟好的奏疏取出,迅速添补两句,交人送出,又一面命人分头通知几位同僚,一面让石泉带着人往陈应绍居所去。
“不必管城里的宵禁了,即刻把人拿下,府里的东西都不准动,让御史台的人接手,明日一早,咱们便回京。”
石泉领命要出去,却又被他叫住:“等等,那个芸娘,你让人去截下来,一并带回长安审问。”
不论如何,还是得先将事情放到明面上,内里的情况,他当继续留心,待回京后再请详查。
一来,自然是他有私心在,希望早些回去,找机会见丽质。
二来,也是听闻近来朝中君臣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
大明宫政事堂中,萧龄甫与裴琰二宰相与众人议完政务,命内侍们将拣选出的奏疏整好送往延英殿后,便各自忙碌。
尚书右丞王淳脚步匆匆跟在萧龄甫身后,二人压低声,一路密谈。
“大相公,呈给陛下的奏疏中,多有替杜相公求情、规劝陛下者,是否要适当减去几封?”
萧龄甫身为丞相的职责之一,便是从百官奏疏中挑选出重要的呈送皇帝批阅。因大魏素为群相制,即便是宰相之首,也无法一人独断,因此拣选奏折之事,多半没人敢动手脚,尤其各地军情、灾患、收成等大事,无人敢隐瞒。
不过,给杜衡求情这样的折子,他却能在数量上稍做增减,裴琰一人精力有限,每日只检阅上报要是的奏折,而与杜衡有关的,只要送上去了,便不算刻意隐瞒。
王淳生怕奏疏上多了,陛下当真心软,将杜衡重新召回朝中。
然而萧龄甫却摇头:“不必,就这么办,我有分寸。”
自那日裴琰在朝会上欲替杜衡求情,却被陛下当众忽略后,杜氏一系的朝臣们着实惊了两日,按耐着没多动作。
可也不过两日。第三日起,便每日都有人趁着朝会中途,陛下不能直接解散的时候起身,将杜衡之事拖到台面上,给陛下施压。
陛下几次当众冷脸,推说日后再议,可到第二日,仍有人提。
陛下铁了心要与他们拧到底,一连几日未曾松口,一气之下,竟以圣体抱恙唯有,干脆罢了大朝会,每日命人将奏折送入宫中批阅,必要时,再召几位朝臣至延英殿议事。
只是,杜氏一系也像铁了心一般,既不能面见陛下,当面陈情,便每日上疏,接连不断。
一个多月来,陛下被步步紧逼,烦不胜烦,有时连在紫宸殿议事时,都能看出其心浮气躁,郁郁难安。
这正是他想见到的情形。
皇位传了数代,江山日益稳固,百姓日益安居,从前尽数掌握在君主手中的权杖,便要渐渐被臣子们瓜分而去。这是一场此消彼长的缓慢过度。
盛世之下,无需强横的君主,臣子们要的,只是个循规蹈矩,符合千百年来那个明君意象的陛下罢了。
也难怪陛下想挣脱,而杜氏不肯让步。
而他,身后有大批等着自己一手提拔出来,等着上位的后生们。争斗之下,他萧氏一门只消隔岸观火,必要时再火上浇油,便能坐收渔利。
王淳跟了萧龄甫十余年,连尚书省的门也是萧龄甫带进的,见他如此笃定,便不再多问,只有说起另一桩事:“近来有人私下议论立储之事,欲向陛下谏言,立皇长子为太子,都已照大相公的意思,令他们暂先放下,不必操之过急。”
“嗯。”萧龄甫双手背在身后,领着王淳走了条僻静的道,压低声道,“沉住气,立储之事,咱们提不得,只能由陛下来。”
陛下多疑,不会轻信旁人的谏言,就如袁仙宗一般,唯有让他主动下决定,才能做得不留痕迹。
“大相公,还有一事。”王淳左右看了看,见无人,才将声音压得更低,道,“杜氏门下,近来有几人似乎也将心思动到储位之事上了——依某看,像是有求立睿王为储的意思。”
萧龄甫眼皮一跳,当即停下脚步:“都是哪些人?”
王淳凑近,低声报了一串名,都是年岁上稍轻,官居五品左右的人。
“睿王自己是否牵扯其中,尚不知晓,不过——某看,此事似乎同舞阳公主有些关联。”
萧龄甫眼神一闪,登时想起舞阳公主,那是被陛下贬去城外皇陵的,近来事多,众人几乎已将她忘了,恐怕连陛下自己也无暇顾及这个妹妹。
他竟忘了,这位公主因先前的种种,恐怕早已对陛下积怨已久,恰能作他铲除杜氏,拥立皇长子的一把助力!
“大相公,是否要阻挠他们?”王淳怕横生枝节,弄巧成拙,果真让睿王抢了先,毕竟皇长子年幼,睿王却值壮年,历朝历代,兄终弟及之事也不算鲜见,伦理纲常上也都说得通。
“不必阻挠。”萧龄甫摇头,面上慢慢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不但不阻挠,还要替他们添一把柴。”
……
临近六月末,裴济终于从蒲州赶回长安。
奏疏早几日已送回来,陛下已下旨彻查,御史台当即受理,两位宰相也与吏部商议后,先令一位兵部侍郎暂代陈应绍之职,往蒲州主理铸铁牛之事,工部亦由一位侍郎前往协理。
至于幽州,则先由刺史之下的别驾暂代职权,待事情查清后,再择选合适人选调去。
查案审案都再与裴济无干,他回府后,未及梳洗,先到祖母和母亲处问安,随后便与父亲将事都说过一遍,又听了听这两个月里朝中的情况,原本带着几分轻松的面色又沉了不少。
父子二人说完话,他便起身,道:“儿子离京久矣,这便入宫,面见陛下,兼探望太后。”
裴琰抬头打量他:“你累了两个月,才赶回来,横竖案子已在审理,明日去也不妨事。”
裴济却摇头:“儿子着实有些担心陛下的情况与太后的病情,须得即刻去一回。”说着,迟疑一瞬,道,“今日若方便,儿子恐怕还会留在羽林卫,离开两个月,我这个大将军的职责都交在旁人手里,实在惭愧。”
裴琰微微蹙眉,叹了口气,点头道:“去吧,万事小心,不可松懈。”
裴济当即行礼离去。正要出门,却忽然收住脚步,重新这回院里。
“将军?”石泉诧异不已。
裴济低头看一眼身上因赶路而满是尘土的衣袍,挥手道:“入宫面圣,不可仪容不整。备水,我要沐浴更衣。”
第90章 提醒
一个时辰后, 裴济沐浴一新,穿戴整齐,这才骑马入大明宫。
方才在府中时, 他仿佛已按耐不住近两个月的思念,一心只想着入宫见丽质, 整个人都有些魂不守舍。幸好没急着出来, 趁着沐浴时尽力凝神静气, 这才暂时压下心底躁动,从容离府。
他隐隐感到不妥与不安,随着时日渐久, 自己似乎越来越无法控制某些情绪, 早晚有一日会有一场爆发,须得在那之前,寻到解除困局的法子才好。
此刻正是申时, 李景烨并不在延英殿中,裴济问过内侍们, 才知是去了大角观。
他思忖片刻, 便先转道往长安殿去了。
长安殿里,太后正由两个宫人搀扶着, 在阴凉处缓缓地走着,时不时哀叹一声, 整个人的精气神似比两个月前又萎靡了几分。
看见裴济过来,她苍老愁苦的面庞才终于挤出笑意来:“三郎啊, 许久没见到你了, 快来坐吧。”
裴济恭恭敬敬行完礼,走上前亲自搀着太后到榻上坐下,这才往宫人才搬来的榻上坐下:“臣今日才从蒲州归来, 因心中挂念太后殿下,便即刻入宫探望。”
说着,他抬眸看了她一眼,心里生出几分难过的情绪:“殿下千万要保重身子,莫再为他人忧。唯有殿下康健,陛下才能安心。”
他幼时曾在大明宫中由太后教养过数年,自然对她感情真挚,多有亲近之意,如今见她形如枯槁,与陛下渐行渐远,嫌隙再难修补,实在有些痛心。
太后勉强笑着点点头,就着宫人奉上的茶盏饮了两口茶,随即蹙眉推开,道:“既不给打扇,又总要我饮热茶,这样的天,哪里能觉得舒坦?”
如今天越发热,宫里暑气蒸腾,人人都惫懒不已,各殿中早就用起冰饮凉茶,唯有长安殿里,因太后病着,只能在角落里放一两个冰盆防暑,连扇子也打不得,更不必说冰镇过的茶饮。
这样日子,再好的性子也要被磨出脾气。
那宫人知太后又恼了,忙垂首道:“殿下恕罪,待过一阵,殿下身子好些,便什么都好了。”
太后不满地哼了声,道:“过一阵我能不能好,还说不准,可夏日却已过去了,那时候还有什么热不热的。”
宫人被堵得说不出话,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应,只红着脸讷讷不语。
裴济冲她摆手,示意她下去,自己则起身取了块巾帕来,浸透温水后绞干,随后行到太后身边,亲手替她将额边被闷出的汗珠一点点擦去。
太后恹恹的,一接触到温热的巾帕,又下意识蹙眉,往后稍仰一寸,咳了一声,道:“三郎,你怎么也跟着她们一同胡来?”
裴济一贯板着的脸上露出几分无奈的笑,温声道:“殿下先忍一忍,耐心些,过一会儿便觉得凉快了。”
太后瞪了他一眼,倒没再说什么,只将信将疑地等着。
片刻后,额上都擦净了,裴济笑着问了句:“殿下现在觉得如何?”
太后凝眉,方才还觉那巾帕上的湿热有些受不了,眼下竟真的感到额上被擦过的地方慢慢渗起一阵凉意来,顿时惊讶不已,连精神也好了几分:“似乎确实凉快了些——”
裴济将巾帕交给宫人拿下去,道:“先前臣在军中时,夏日暑热难当,军营里连把蒲扇也没有,更别说冰饮,就连储起来的水也被晒热了,是军中的几位将士教了臣这个法子,先热一热,很快便凉下来了。”
宫里的人到夏日从来都有用不完的冰,如太后这般身份,更有无数宫人能替她打扇,自然不晓得这样解暑的法子。
她望向裴济,目光渐软,不由轻叹一声:“你这孩子,那两年受了不少苦。”
他拱手道:“丈夫哪有不能吃苦的?臣出身将门,生来就是要在沙场上摔打的。”
“你这孩子,也亏你母亲舍得。”太后仔细地看他许久,竟莫名生出惆怅来,“若我也像她一般,只养了一个儿子就好了……”
接下来,便要不动声色地耐心等待。
离开长安之前, 他早就已经盘算好了, 将人分作两拨,凡与他一同负责俭校事宜的官员,都照常往蒲州来, 其余的手下里,则分出七八人, 带着父亲的亲笔信往幽州而去, 交给负责巡按幽州的监察御史,暗中查访此事, 算时日应当快有眉目了。
这日夜里,裴济正坐在灯下提笔往河东写信。
昨日他收到张简命人送来的信, 其中提及突厥近来几次小规模的侵扰边地,都是在幽州一代, 今年河东以北的地界似乎比往年都稍平静些。
才将信封好交给身边的石泉送出, 守在院外的侍卫便进来,道:“将军,陈尚书命人送来一位娘子, 说是要给将军唱曲解乏……”
那侍卫说话的底气全然不如平日足,说到最后连声音都低下去了,只疑惑又小心地看着裴济。
须知这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行走在官场与军营间时,一向洁身自好,不近女色,在长安城里是出了名的冷淡无情,怎么陈尚书出了京反而忘了呢?
裴济蹙眉愣了下,这才想起来,陈尚书大约当真以为他看上了那个叫芸娘的丫头,这两日他没别的动作,也不再与他们饮酒玩乐,恐怕落在他们眼里,不过是种暗示。
只是,莫说他本就对旁人没兴趣,便是他真有别的心思,也断不会收陈应绍送来的人。
依二人官职看,他如今在兵部任职,陈应绍恰是兵部尚书,算来是他的顶头上司,不过是因目下在主持蒲津渡铁牛一事,他由皇帝钦点行俭校事,这才令陈应绍忌惮。
哪有顶头上司给下属官员送美人的道理?分明是他们想将他拉下水罢了。他心思清明,绝不会犯这样的错。
那侍卫见他沉吟不语,又试探着问了句:“将军,那位娘子——?”
裴济整了整衣衫,坐回榻上,摆手道:“让他们回去,不许进来。”
侍卫领命,正要下去,却见石泉急匆匆自后门处奔来,将手中的信奉上,道:“将军,幽州来的!”
裴济眼神一凝,当即拆开,迅速浏览。
信是由巡按幽州的监察御史寄来的,其中将这大月来查到的蛛丝马迹一一列举清晰,最后连成一串,几乎可以肯定,范怀恩的确借着输送铁矿一事私下敛财,其中一部分,由他的亲信下属经手,或兑换成飞钱,或在京中购了宅院、歌妓、美酒、珍宝等,尽数奉送给了陈应绍。
尤其在范怀恩的亲信手中,还查获了账册与票据。
两边的实据都已查出七七八八,正可以动手拿人了。
只是,心底的怪异感觉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明显了。这桩案子他虽查了数月之久,可其中的进展却一直十分顺利,从最初那个私下与陈应绍交接的人,到现在的芸娘,似乎一切证据都轻而易举指向范怀恩。
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裴济略一沉吟,随即将信放下,先将前几日已拟好的奏疏取出,迅速添补两句,交人送出,又一面命人分头通知几位同僚,一面让石泉带着人往陈应绍居所去。
“不必管城里的宵禁了,即刻把人拿下,府里的东西都不准动,让御史台的人接手,明日一早,咱们便回京。”
石泉领命要出去,却又被他叫住:“等等,那个芸娘,你让人去截下来,一并带回长安审问。”
不论如何,还是得先将事情放到明面上,内里的情况,他当继续留心,待回京后再请详查。
一来,自然是他有私心在,希望早些回去,找机会见丽质。
二来,也是听闻近来朝中君臣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
大明宫政事堂中,萧龄甫与裴琰二宰相与众人议完政务,命内侍们将拣选出的奏疏整好送往延英殿后,便各自忙碌。
尚书右丞王淳脚步匆匆跟在萧龄甫身后,二人压低声,一路密谈。
“大相公,呈给陛下的奏疏中,多有替杜相公求情、规劝陛下者,是否要适当减去几封?”
萧龄甫身为丞相的职责之一,便是从百官奏疏中挑选出重要的呈送皇帝批阅。因大魏素为群相制,即便是宰相之首,也无法一人独断,因此拣选奏折之事,多半没人敢动手脚,尤其各地军情、灾患、收成等大事,无人敢隐瞒。
不过,给杜衡求情这样的折子,他却能在数量上稍做增减,裴琰一人精力有限,每日只检阅上报要是的奏折,而与杜衡有关的,只要送上去了,便不算刻意隐瞒。
王淳生怕奏疏上多了,陛下当真心软,将杜衡重新召回朝中。
然而萧龄甫却摇头:“不必,就这么办,我有分寸。”
自那日裴琰在朝会上欲替杜衡求情,却被陛下当众忽略后,杜氏一系的朝臣们着实惊了两日,按耐着没多动作。
可也不过两日。第三日起,便每日都有人趁着朝会中途,陛下不能直接解散的时候起身,将杜衡之事拖到台面上,给陛下施压。
陛下几次当众冷脸,推说日后再议,可到第二日,仍有人提。
陛下铁了心要与他们拧到底,一连几日未曾松口,一气之下,竟以圣体抱恙唯有,干脆罢了大朝会,每日命人将奏折送入宫中批阅,必要时,再召几位朝臣至延英殿议事。
只是,杜氏一系也像铁了心一般,既不能面见陛下,当面陈情,便每日上疏,接连不断。
一个多月来,陛下被步步紧逼,烦不胜烦,有时连在紫宸殿议事时,都能看出其心浮气躁,郁郁难安。
这正是他想见到的情形。
皇位传了数代,江山日益稳固,百姓日益安居,从前尽数掌握在君主手中的权杖,便要渐渐被臣子们瓜分而去。这是一场此消彼长的缓慢过度。
盛世之下,无需强横的君主,臣子们要的,只是个循规蹈矩,符合千百年来那个明君意象的陛下罢了。
也难怪陛下想挣脱,而杜氏不肯让步。
而他,身后有大批等着自己一手提拔出来,等着上位的后生们。争斗之下,他萧氏一门只消隔岸观火,必要时再火上浇油,便能坐收渔利。
王淳跟了萧龄甫十余年,连尚书省的门也是萧龄甫带进的,见他如此笃定,便不再多问,只有说起另一桩事:“近来有人私下议论立储之事,欲向陛下谏言,立皇长子为太子,都已照大相公的意思,令他们暂先放下,不必操之过急。”
“嗯。”萧龄甫双手背在身后,领着王淳走了条僻静的道,压低声道,“沉住气,立储之事,咱们提不得,只能由陛下来。”
陛下多疑,不会轻信旁人的谏言,就如袁仙宗一般,唯有让他主动下决定,才能做得不留痕迹。
“大相公,还有一事。”王淳左右看了看,见无人,才将声音压得更低,道,“杜氏门下,近来有几人似乎也将心思动到储位之事上了——依某看,像是有求立睿王为储的意思。”
萧龄甫眼皮一跳,当即停下脚步:“都是哪些人?”
王淳凑近,低声报了一串名,都是年岁上稍轻,官居五品左右的人。
“睿王自己是否牵扯其中,尚不知晓,不过——某看,此事似乎同舞阳公主有些关联。”
萧龄甫眼神一闪,登时想起舞阳公主,那是被陛下贬去城外皇陵的,近来事多,众人几乎已将她忘了,恐怕连陛下自己也无暇顾及这个妹妹。
他竟忘了,这位公主因先前的种种,恐怕早已对陛下积怨已久,恰能作他铲除杜氏,拥立皇长子的一把助力!
“大相公,是否要阻挠他们?”王淳怕横生枝节,弄巧成拙,果真让睿王抢了先,毕竟皇长子年幼,睿王却值壮年,历朝历代,兄终弟及之事也不算鲜见,伦理纲常上也都说得通。
“不必阻挠。”萧龄甫摇头,面上慢慢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不但不阻挠,还要替他们添一把柴。”
……
临近六月末,裴济终于从蒲州赶回长安。
奏疏早几日已送回来,陛下已下旨彻查,御史台当即受理,两位宰相也与吏部商议后,先令一位兵部侍郎暂代陈应绍之职,往蒲州主理铸铁牛之事,工部亦由一位侍郎前往协理。
至于幽州,则先由刺史之下的别驾暂代职权,待事情查清后,再择选合适人选调去。
查案审案都再与裴济无干,他回府后,未及梳洗,先到祖母和母亲处问安,随后便与父亲将事都说过一遍,又听了听这两个月里朝中的情况,原本带着几分轻松的面色又沉了不少。
父子二人说完话,他便起身,道:“儿子离京久矣,这便入宫,面见陛下,兼探望太后。”
裴琰抬头打量他:“你累了两个月,才赶回来,横竖案子已在审理,明日去也不妨事。”
裴济却摇头:“儿子着实有些担心陛下的情况与太后的病情,须得即刻去一回。”说着,迟疑一瞬,道,“今日若方便,儿子恐怕还会留在羽林卫,离开两个月,我这个大将军的职责都交在旁人手里,实在惭愧。”
裴琰微微蹙眉,叹了口气,点头道:“去吧,万事小心,不可松懈。”
裴济当即行礼离去。正要出门,却忽然收住脚步,重新这回院里。
“将军?”石泉诧异不已。
裴济低头看一眼身上因赶路而满是尘土的衣袍,挥手道:“入宫面圣,不可仪容不整。备水,我要沐浴更衣。”
第90章 提醒
一个时辰后, 裴济沐浴一新,穿戴整齐,这才骑马入大明宫。
方才在府中时, 他仿佛已按耐不住近两个月的思念,一心只想着入宫见丽质, 整个人都有些魂不守舍。幸好没急着出来, 趁着沐浴时尽力凝神静气, 这才暂时压下心底躁动,从容离府。
他隐隐感到不妥与不安,随着时日渐久, 自己似乎越来越无法控制某些情绪, 早晚有一日会有一场爆发,须得在那之前,寻到解除困局的法子才好。
此刻正是申时, 李景烨并不在延英殿中,裴济问过内侍们, 才知是去了大角观。
他思忖片刻, 便先转道往长安殿去了。
长安殿里,太后正由两个宫人搀扶着, 在阴凉处缓缓地走着,时不时哀叹一声, 整个人的精气神似比两个月前又萎靡了几分。
看见裴济过来,她苍老愁苦的面庞才终于挤出笑意来:“三郎啊, 许久没见到你了, 快来坐吧。”
裴济恭恭敬敬行完礼,走上前亲自搀着太后到榻上坐下,这才往宫人才搬来的榻上坐下:“臣今日才从蒲州归来, 因心中挂念太后殿下,便即刻入宫探望。”
说着,他抬眸看了她一眼,心里生出几分难过的情绪:“殿下千万要保重身子,莫再为他人忧。唯有殿下康健,陛下才能安心。”
他幼时曾在大明宫中由太后教养过数年,自然对她感情真挚,多有亲近之意,如今见她形如枯槁,与陛下渐行渐远,嫌隙再难修补,实在有些痛心。
太后勉强笑着点点头,就着宫人奉上的茶盏饮了两口茶,随即蹙眉推开,道:“既不给打扇,又总要我饮热茶,这样的天,哪里能觉得舒坦?”
如今天越发热,宫里暑气蒸腾,人人都惫懒不已,各殿中早就用起冰饮凉茶,唯有长安殿里,因太后病着,只能在角落里放一两个冰盆防暑,连扇子也打不得,更不必说冰镇过的茶饮。
这样日子,再好的性子也要被磨出脾气。
那宫人知太后又恼了,忙垂首道:“殿下恕罪,待过一阵,殿下身子好些,便什么都好了。”
太后不满地哼了声,道:“过一阵我能不能好,还说不准,可夏日却已过去了,那时候还有什么热不热的。”
宫人被堵得说不出话,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应,只红着脸讷讷不语。
裴济冲她摆手,示意她下去,自己则起身取了块巾帕来,浸透温水后绞干,随后行到太后身边,亲手替她将额边被闷出的汗珠一点点擦去。
太后恹恹的,一接触到温热的巾帕,又下意识蹙眉,往后稍仰一寸,咳了一声,道:“三郎,你怎么也跟着她们一同胡来?”
裴济一贯板着的脸上露出几分无奈的笑,温声道:“殿下先忍一忍,耐心些,过一会儿便觉得凉快了。”
太后瞪了他一眼,倒没再说什么,只将信将疑地等着。
片刻后,额上都擦净了,裴济笑着问了句:“殿下现在觉得如何?”
太后凝眉,方才还觉那巾帕上的湿热有些受不了,眼下竟真的感到额上被擦过的地方慢慢渗起一阵凉意来,顿时惊讶不已,连精神也好了几分:“似乎确实凉快了些——”
裴济将巾帕交给宫人拿下去,道:“先前臣在军中时,夏日暑热难当,军营里连把蒲扇也没有,更别说冰饮,就连储起来的水也被晒热了,是军中的几位将士教了臣这个法子,先热一热,很快便凉下来了。”
宫里的人到夏日从来都有用不完的冰,如太后这般身份,更有无数宫人能替她打扇,自然不晓得这样解暑的法子。
她望向裴济,目光渐软,不由轻叹一声:“你这孩子,那两年受了不少苦。”
他拱手道:“丈夫哪有不能吃苦的?臣出身将门,生来就是要在沙场上摔打的。”
“你这孩子,也亏你母亲舍得。”太后仔细地看他许久,竟莫名生出惆怅来,“若我也像她一般,只养了一个儿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