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总管升职手札_分卷阅读_129
真正令人吃惊的,反倒是之前不起眼的皇楚图书馆。
因为在傅彦来到京城之后,便开始选址建造图书馆。
考虑到一方面要注意藏书的安全,尤其是严防火灾,另一方面则要方便士子们来往。所以图书馆建在京城北面。这里地方比较宽敞,就算别处遭了祝融之灾也不至于会连累到这边。
然后图书馆的建造工作就开始了。
然后从这一天开始,图书馆就成了京城百姓口中热议的对象。
一来是朝廷已经张榜,大家都知道这里要建的是什么东西。对于这种便利广大读书人的举措,许多人都十分赞赏。二来是因为图书馆的建造非同一般。
平安让人烧制的不是传统的红砖,而是后世的那种空心水泥砖。这样能够大大节省原料。
自然,这图书馆的承建工作,就交给了田太监的道路公司。平安顺便建议他将道路公司改组成建筑公司,将来就什么活儿都能干了。
21世纪的人都知道,后世的建筑公司发展到极致,已经不能用公司来形容了,必须是集团,然后子公司开满全国。其规模之大,能够攫取的利益之多,令人心惊。
把这个公司放在内库里,以后就是赵璨自己的东西啦!
对于已经熟悉了水泥路面的京城百姓来说,他们没有想到,水泥居然还可以用来建房子。所以从开工之后,几乎每天都会有许多百姓过来围观。平安只好跟后世建筑工地一样,拉了警戒线,让大家不要随意越过,免得产生事故。
虽然是第一次建房子,但是建筑速度还是很快的。入夏之后,房屋主体就建造完成了。
这是一栋五层高的大楼!
第136章 图书馆建造成功
在木质和石质房屋普遍只能达到三层楼高的大楚,这栋房子可谓是鹤立鸡群。要不是因为秦州那边炼钢工作有所进展,还建不起这样的房子来。
这一点让平安很满意,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就是要让图书馆成为京城的地标性建筑,大家只要站在高处往这个方向一看,就能够看到它。
这样,它的存在才足够深入人心。
果然,房屋建成之后,几乎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百姓站在不远处参观,还有人主动询问施工中的工作人员,“这图书馆什么时候能够建好?真的什么人都能进去借书?”
平安偶然过来视察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索性在这里设立了一个临时咨询点,专门解答大家的问题。
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借书”,短期内只允许在图书馆内看书,并不允许外借。将来开通这项服务,也必须要在图书馆登记户籍证明,有街坊邻居帮忙佐证,确定是本地常住人口,办理借书证的人才能借书。而且限定期限归还,否则的话就会罚款。罚款金额是逾期未归还的书价格的十倍。
诸如此类杂七杂八的问题还有很多,平安要让百姓们接受这个新事物,就要除去他们心中的疑虑。果然临时咨询点开设之后,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
不过令人发愁的是,绝大多数人问的都是重复的问题。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
最后平安索性决定,雇那些咨询过的百姓来帮忙解答这种简单的基础问题。因为只要回答别人的问题,所以就算一天只有几个铜板,这些人也十分乐意。反正他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要是有人问起,本来也会积极回答。现在有钱拿,就更加认真了。
这样一来,知道消息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席卷整个京城,而且还在往外蔓延。
图书馆还没有开放,就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就连朝臣之中,也有不少觉得十分感兴趣。他们自己家里的藏书再多,又怎么能比得上皇家?而皇室的藏书有司礼监的人负责管理和保存,大臣们除非向皇帝请求,否则也是不能随意翻看的。
而现在有了图书馆,皇帝已经答应平安,让经厂那边将皇室珍藏的孤本,善本全部都印刷出来,供人阅览。虽说看不见原本,但只要不是爱好收藏古物,只是想要看书的话,这就已经足够了。
毕竟有些寒门出身的官员,最初的时候拥有的藏书,都是自己去富贵人家之中借书,然后自己抄写下来的。那种辛苦他们再清楚不过,所以现在能有这么好的渠道,大家自然十分高兴。
而真正让朝堂上下对这件事关注起来的,是江南温甯之老爷子上的一道奏折。
在这道折子里,温甯之表示自己可以将温家的藏书翻印出来,捐献给图书馆,让广大读书人得以阅览。
皇室的藏书虽多,但大楚毕竟立国未久,多数藏书都是战乱之中劫掠来的。虽然种类丰富,有不少孤本珍本,但实际上论到藏书的丰富和完整性,却还是远不如江南的世家大族。
毕竟江南少受战乱,这些大家族即便在朝代更迭的时候也能够屹立不倒,历代积累下来的藏书和财富,都是令人眼红的东西。
而现在,温家却主动将这些藏书捐出一份来,这该有多么大的价值!
而且温家向来为江南文士之首,他们都表态了,其他的家族还会远吗?如此一来,图书馆的藏书之多之全,恐怕会远超大家的预料。如此,自然也就值得这些朝臣们重视起来了。
因为古代印刷术的落后,再加上历史悠久,古代书写的时候又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就算是同一本书,各个版本不同的话,内容或是注释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研究的时候可以相互印证。
只不过这时候大家的习惯都是敝帚自珍,就算分享,也只跟寥寥数人。如果不是建立图书馆,恐怕根本不可能见到这等盛况。
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之所以如此,其实是因为古代读书十分困难。所以许多文化大家,终身也只钻研四书五经之中的一本,固然是因为这样比较容易有所成就,但更是因为他们往往没有别的选择。
不过,温甯之在奏折里也提了要求,他希望江南也能建立一间图书馆,规模跟京城差不多,而且现在就要建。
这是平安跟温老爷子交换的结果。他要请傅彦出山,让温老爷子帮忙,却也不能让人白帮,所以就给出了这个好处。若非如此,温老爷子也不会在信中连傅彦过去的那些事都告诉他。
反正江南文风鼎盛,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成立一座图书馆也是势在必行的事,否则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而且这样看上去有点儿分庭抗礼的意思,但未尝不是对图书馆这个新事物的鼎力支持?既然江南的文人都接受了,这个风潮自然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大楚,到时候推行起来,就容易多了。
另外,在平安的规划里,图书馆的藏书,除了朝廷印刷的部分之外,还有民间捐赠的。这一部分会占很大比重,毕竟这是能够获得名声的好事。不过,有温家带头,往后进行起来,肯定会更加容易。
所以很快这份申请就被通过。等到京城的图书馆竣工之后,施工队就会赶往江南。
至于平安,他现在正在跟傅彦商量,图书馆里的书该怎么放。
后世有一个学科叫做图书管理学。可见要建一栋图书馆容易,但是要将它管理得井井有条,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按照什么来作为索引?如何分门别类?哪一种放置方法比较方便取用和归类整理?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事。
好在傅家本身就有藏书楼,在这方面,傅彦也算是有点经验。至于平安,得益于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泡图书馆,多少也知道一点。
让他为难的是,现代的时候,图书索引之中大量使用字母和数字。但是现在,别说拉丁字母并没有被引进大楚,就是阿拉伯数字,现在也并没有人用。平安倒是知道码头工人使用的草码相较汉字更为简洁,但也不可能就那么挪过来用。
所以第一步进行图书分类,平安和傅彦就产生了分歧。
平安是以实用为主,最好是普通小老百姓一进来,只要能识字,就知道要去哪里找自己需要的书,同时引用后世的图书分类方法。但傅彦身上却还带着文人的风雅和浪漫,力求雅、达、美。以经史子集为基础,音韵为目。这种方法就连平安都云里雾里,更别说是普通人了。
“傅先生,你别忘了,我们的图书馆是面向广大的读书人。哪怕只是个刚刚念完私塾,连童生都没有考上的人,我也希望他能来这里看书。若是按照你的方法,恐怕许多人一进门就要被吓住了。”平安无奈。
就像你开个路边的早餐店,主打平价和快捷,结果却装修成高档餐厅,让人望而生畏一样,又怎么会有客人登门呢?
“而且我们这个方法定下来之后,以后其他地方建立图书馆都会比照这个标准来进行。到最后,我希望大楚每个县都有一座小型图书馆,甚至村子里也有一个图书室。到时候这种分类方法就完全不适用了。”
“可是当下读书人都习惯了按照这个方法分类。”傅彦坚持,“千百年来皆是如此,自有其道理。”
平安也是寸步不让。
建图书馆对他来说,只是第一步,学科分类更只是抛砖引玉。
只要定下这个分类,大家就会发现,许多分类比如自然科学下面,甚至有可能连一本书都没有。然后平安再顺势召集人进行编纂,将这种分类方法固定下来的同时,也要开始引导着这个时代更加重视形而上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文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自然科学。
不过现在看来,这条路任重道远。
傅彦固执起来,怎么说都不肯听,平安当然也不可能后退,一时之间,居然僵持住了。
冯璋听说之后,特意过来打趣了两人一趟,又问了缘故,然后哈哈大笑,“我来给你们做个评判如何?”
两人自然都答应了,因为他们都不认为自己会输。
然后冯璋就开始提问了。他挑的都是一些分类会比较含糊的书,要求两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此再进行对比,哪一个比较清晰明了细致,哪一个比较难以理解,优劣自然就能够看出来了。
让平安惊讶的是,自己竟然没有大比分胜利,只以微弱的优势胜出。
有时候古人的智慧也是不能够小看的。他们总能够找到办法,把新出现的东西纳入原本的体系之中去。
如果不是平安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个原本的体系,他会非常佩服傅彦提出来的方法,并且欣慰的采纳。可是改革就是这样,当下看上去完美的东西,也不得不被打破,被抛弃。
定下分类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变快了。因为没有字母,所以平安采用天干地支加上数字进行细分和索引,很快就将整个分类体系建立起来了。
接下来就是等藏书都运到之后,在布置的过程之中,结合实际来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虽然过程中跟傅彦经常起争执,但两人却是更加的欣赏彼此,关系也比从前更加进了。其实有好几次闲聊的时候,平安想问问秦浩然的事情,不过想了想还是闭了嘴。
这是别人的隐私,随意探问不太好。
却没想到,等到这边的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两人一起喝酒吃饭的时候,傅彦却突然提起来了。
“是你告诉浩然的吧?”他问平安。
既然他主动开了口,平安也就直接问了,“你们和好了吗?”
傅彦抿了一口酒,看向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正值黄昏,路上的行人都脚步匆忙的往家里赶。他看了一会儿,才开口,“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若非当初我远走他乡,她或许就不会死。纵然是成为这俗世之中的愚夫愚妇,但人总还活着。”
活着就什么都有,死了一了百了。
一条人命沉甸甸的压在心上。因为他是个有良知有担当的男人,所以更加不能原谅自己。
平安忽然明白了傅彦的意思。
根本谈不上和好,因为他责怪的人并不是秦浩然,而是自己。儒家讲究自省、克己,所以他觉得这件事的错在自己,却不能逃避,只能一遍一遍的记住。
这个看似严肃深沉的男人,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简单。
但是平安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先生对自己太苛刻了。你也说是或许,或许就算你没走,命运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古希腊有个叫做索福克勒斯的作者写过一出经典的悲剧,名叫《俄狄浦斯王》。这本书讲述了英雄诶第扑死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杀父娶母”,然而最终却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展示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
在研究这本书时,许多文学批评家提出了“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并且被广为赞同。
平安本人是这种说法的忠实支持者。
有时候他设计一件事情,正是根据要对付的人的性格来进行设计,这样对方无论如何都躲不过去,只能走进自己安排的陷阱里。而在他跟赵璨的交流之中,也始终认为赵璨要管理朝臣,只要按照各自的性格去使用他们,就能够轻易的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对方和自己都觉得满意。
只不过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度,因为变数无处不在,人的性格也不会是一成不变。他要做的是顺势而为,而不是玩弄人心。否则的话,迟早会翻船。
所以平安觉得,傅彦那位未婚妻小姐既然在如愿嫁给秦浩然之后,也没有过上她以为的好日子,那就说明她的性格有问题。就算换了一种可能,除非她的性格产生变化,否则结果也还是一样的。
“浩然也是这么说。”傅彦道,“可她还那么年轻,除了骄纵些并无错处,不该承受这样的命运。”
“当年的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平安忍不住问。之前他本来打算问秦浩然的,可是没有找到机会。
然后平安就从傅彦这里听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其实在故事里,两情相悦的并不是未婚妻和秦浩然,而是傅彦本人和秦浩然。当然,说是两情相悦也不太恰当,他们当时还年轻,只不过对对方有了朦胧的好感罢了,并没有揭破那层窗户纸。
如果按照这样下去,也许两人最终情不自禁在一起了,又或许少年时的好感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各自娶妻生子。
但是这件事却被傅彦的未婚妻知晓了。当时她疯狂的迷恋秦浩然,却偏偏跟傅彦有婚约,为了自己的爱情,他跪在傅彦面前求他成全自己,又拿出这件事进行威胁,以致傅彦不得不远走他乡。
秦浩然知道真相之后,便也跟着离开,打算去找傅彦。
只是天下之大,音讯难通,要找一个人并不容易。偏偏那位未婚妻也偷偷的跟上来了。
一开始她歇斯底里的指责秦浩然,但因为必须要依靠他照顾,后来她终于安静下来。只是这个从小被家里宠坏了的女孩收敛不了多久,就忍受不了这种日子,打算回家。
但还没找到傅彦,秦浩然当然不愿走。于是两人大吵了一架,未婚妻负气离去。
当时他们已经到达了京城,这里遍地都是权贵,她离开之后,很快就得罪了一位纨绔公子,并被对方看上,欲强娶为妾。就在这时候,有人出手救了她。年轻的女孩心思很容易就变了,她爱上就救自己于危急的人,忘了之前痴迷的秦浩然。
结果对方并非良人,双方又没有婚书媒聘,等对方厌弃之后,便抽身离开了。
秦浩然好不容易找到她时,她肚子里已经有了孩子,孩子他爹却早就不知所踪。无奈之下,他只好留下来照顾。不想她经受这样的打击之后,心思郁结,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生产时一尸两命。
因为在傅彦来到京城之后,便开始选址建造图书馆。
考虑到一方面要注意藏书的安全,尤其是严防火灾,另一方面则要方便士子们来往。所以图书馆建在京城北面。这里地方比较宽敞,就算别处遭了祝融之灾也不至于会连累到这边。
然后图书馆的建造工作就开始了。
然后从这一天开始,图书馆就成了京城百姓口中热议的对象。
一来是朝廷已经张榜,大家都知道这里要建的是什么东西。对于这种便利广大读书人的举措,许多人都十分赞赏。二来是因为图书馆的建造非同一般。
平安让人烧制的不是传统的红砖,而是后世的那种空心水泥砖。这样能够大大节省原料。
自然,这图书馆的承建工作,就交给了田太监的道路公司。平安顺便建议他将道路公司改组成建筑公司,将来就什么活儿都能干了。
21世纪的人都知道,后世的建筑公司发展到极致,已经不能用公司来形容了,必须是集团,然后子公司开满全国。其规模之大,能够攫取的利益之多,令人心惊。
把这个公司放在内库里,以后就是赵璨自己的东西啦!
对于已经熟悉了水泥路面的京城百姓来说,他们没有想到,水泥居然还可以用来建房子。所以从开工之后,几乎每天都会有许多百姓过来围观。平安只好跟后世建筑工地一样,拉了警戒线,让大家不要随意越过,免得产生事故。
虽然是第一次建房子,但是建筑速度还是很快的。入夏之后,房屋主体就建造完成了。
这是一栋五层高的大楼!
第136章 图书馆建造成功
在木质和石质房屋普遍只能达到三层楼高的大楚,这栋房子可谓是鹤立鸡群。要不是因为秦州那边炼钢工作有所进展,还建不起这样的房子来。
这一点让平安很满意,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就是要让图书馆成为京城的地标性建筑,大家只要站在高处往这个方向一看,就能够看到它。
这样,它的存在才足够深入人心。
果然,房屋建成之后,几乎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百姓站在不远处参观,还有人主动询问施工中的工作人员,“这图书馆什么时候能够建好?真的什么人都能进去借书?”
平安偶然过来视察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索性在这里设立了一个临时咨询点,专门解答大家的问题。
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借书”,短期内只允许在图书馆内看书,并不允许外借。将来开通这项服务,也必须要在图书馆登记户籍证明,有街坊邻居帮忙佐证,确定是本地常住人口,办理借书证的人才能借书。而且限定期限归还,否则的话就会罚款。罚款金额是逾期未归还的书价格的十倍。
诸如此类杂七杂八的问题还有很多,平安要让百姓们接受这个新事物,就要除去他们心中的疑虑。果然临时咨询点开设之后,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
不过令人发愁的是,绝大多数人问的都是重复的问题。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
最后平安索性决定,雇那些咨询过的百姓来帮忙解答这种简单的基础问题。因为只要回答别人的问题,所以就算一天只有几个铜板,这些人也十分乐意。反正他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要是有人问起,本来也会积极回答。现在有钱拿,就更加认真了。
这样一来,知道消息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席卷整个京城,而且还在往外蔓延。
图书馆还没有开放,就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就连朝臣之中,也有不少觉得十分感兴趣。他们自己家里的藏书再多,又怎么能比得上皇家?而皇室的藏书有司礼监的人负责管理和保存,大臣们除非向皇帝请求,否则也是不能随意翻看的。
而现在有了图书馆,皇帝已经答应平安,让经厂那边将皇室珍藏的孤本,善本全部都印刷出来,供人阅览。虽说看不见原本,但只要不是爱好收藏古物,只是想要看书的话,这就已经足够了。
毕竟有些寒门出身的官员,最初的时候拥有的藏书,都是自己去富贵人家之中借书,然后自己抄写下来的。那种辛苦他们再清楚不过,所以现在能有这么好的渠道,大家自然十分高兴。
而真正让朝堂上下对这件事关注起来的,是江南温甯之老爷子上的一道奏折。
在这道折子里,温甯之表示自己可以将温家的藏书翻印出来,捐献给图书馆,让广大读书人得以阅览。
皇室的藏书虽多,但大楚毕竟立国未久,多数藏书都是战乱之中劫掠来的。虽然种类丰富,有不少孤本珍本,但实际上论到藏书的丰富和完整性,却还是远不如江南的世家大族。
毕竟江南少受战乱,这些大家族即便在朝代更迭的时候也能够屹立不倒,历代积累下来的藏书和财富,都是令人眼红的东西。
而现在,温家却主动将这些藏书捐出一份来,这该有多么大的价值!
而且温家向来为江南文士之首,他们都表态了,其他的家族还会远吗?如此一来,图书馆的藏书之多之全,恐怕会远超大家的预料。如此,自然也就值得这些朝臣们重视起来了。
因为古代印刷术的落后,再加上历史悠久,古代书写的时候又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就算是同一本书,各个版本不同的话,内容或是注释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研究的时候可以相互印证。
只不过这时候大家的习惯都是敝帚自珍,就算分享,也只跟寥寥数人。如果不是建立图书馆,恐怕根本不可能见到这等盛况。
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之所以如此,其实是因为古代读书十分困难。所以许多文化大家,终身也只钻研四书五经之中的一本,固然是因为这样比较容易有所成就,但更是因为他们往往没有别的选择。
不过,温甯之在奏折里也提了要求,他希望江南也能建立一间图书馆,规模跟京城差不多,而且现在就要建。
这是平安跟温老爷子交换的结果。他要请傅彦出山,让温老爷子帮忙,却也不能让人白帮,所以就给出了这个好处。若非如此,温老爷子也不会在信中连傅彦过去的那些事都告诉他。
反正江南文风鼎盛,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成立一座图书馆也是势在必行的事,否则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而且这样看上去有点儿分庭抗礼的意思,但未尝不是对图书馆这个新事物的鼎力支持?既然江南的文人都接受了,这个风潮自然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大楚,到时候推行起来,就容易多了。
另外,在平安的规划里,图书馆的藏书,除了朝廷印刷的部分之外,还有民间捐赠的。这一部分会占很大比重,毕竟这是能够获得名声的好事。不过,有温家带头,往后进行起来,肯定会更加容易。
所以很快这份申请就被通过。等到京城的图书馆竣工之后,施工队就会赶往江南。
至于平安,他现在正在跟傅彦商量,图书馆里的书该怎么放。
后世有一个学科叫做图书管理学。可见要建一栋图书馆容易,但是要将它管理得井井有条,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按照什么来作为索引?如何分门别类?哪一种放置方法比较方便取用和归类整理?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事。
好在傅家本身就有藏书楼,在这方面,傅彦也算是有点经验。至于平安,得益于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泡图书馆,多少也知道一点。
让他为难的是,现代的时候,图书索引之中大量使用字母和数字。但是现在,别说拉丁字母并没有被引进大楚,就是阿拉伯数字,现在也并没有人用。平安倒是知道码头工人使用的草码相较汉字更为简洁,但也不可能就那么挪过来用。
所以第一步进行图书分类,平安和傅彦就产生了分歧。
平安是以实用为主,最好是普通小老百姓一进来,只要能识字,就知道要去哪里找自己需要的书,同时引用后世的图书分类方法。但傅彦身上却还带着文人的风雅和浪漫,力求雅、达、美。以经史子集为基础,音韵为目。这种方法就连平安都云里雾里,更别说是普通人了。
“傅先生,你别忘了,我们的图书馆是面向广大的读书人。哪怕只是个刚刚念完私塾,连童生都没有考上的人,我也希望他能来这里看书。若是按照你的方法,恐怕许多人一进门就要被吓住了。”平安无奈。
就像你开个路边的早餐店,主打平价和快捷,结果却装修成高档餐厅,让人望而生畏一样,又怎么会有客人登门呢?
“而且我们这个方法定下来之后,以后其他地方建立图书馆都会比照这个标准来进行。到最后,我希望大楚每个县都有一座小型图书馆,甚至村子里也有一个图书室。到时候这种分类方法就完全不适用了。”
“可是当下读书人都习惯了按照这个方法分类。”傅彦坚持,“千百年来皆是如此,自有其道理。”
平安也是寸步不让。
建图书馆对他来说,只是第一步,学科分类更只是抛砖引玉。
只要定下这个分类,大家就会发现,许多分类比如自然科学下面,甚至有可能连一本书都没有。然后平安再顺势召集人进行编纂,将这种分类方法固定下来的同时,也要开始引导着这个时代更加重视形而上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文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自然科学。
不过现在看来,这条路任重道远。
傅彦固执起来,怎么说都不肯听,平安当然也不可能后退,一时之间,居然僵持住了。
冯璋听说之后,特意过来打趣了两人一趟,又问了缘故,然后哈哈大笑,“我来给你们做个评判如何?”
两人自然都答应了,因为他们都不认为自己会输。
然后冯璋就开始提问了。他挑的都是一些分类会比较含糊的书,要求两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此再进行对比,哪一个比较清晰明了细致,哪一个比较难以理解,优劣自然就能够看出来了。
让平安惊讶的是,自己竟然没有大比分胜利,只以微弱的优势胜出。
有时候古人的智慧也是不能够小看的。他们总能够找到办法,把新出现的东西纳入原本的体系之中去。
如果不是平安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个原本的体系,他会非常佩服傅彦提出来的方法,并且欣慰的采纳。可是改革就是这样,当下看上去完美的东西,也不得不被打破,被抛弃。
定下分类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变快了。因为没有字母,所以平安采用天干地支加上数字进行细分和索引,很快就将整个分类体系建立起来了。
接下来就是等藏书都运到之后,在布置的过程之中,结合实际来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虽然过程中跟傅彦经常起争执,但两人却是更加的欣赏彼此,关系也比从前更加进了。其实有好几次闲聊的时候,平安想问问秦浩然的事情,不过想了想还是闭了嘴。
这是别人的隐私,随意探问不太好。
却没想到,等到这边的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两人一起喝酒吃饭的时候,傅彦却突然提起来了。
“是你告诉浩然的吧?”他问平安。
既然他主动开了口,平安也就直接问了,“你们和好了吗?”
傅彦抿了一口酒,看向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正值黄昏,路上的行人都脚步匆忙的往家里赶。他看了一会儿,才开口,“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若非当初我远走他乡,她或许就不会死。纵然是成为这俗世之中的愚夫愚妇,但人总还活着。”
活着就什么都有,死了一了百了。
一条人命沉甸甸的压在心上。因为他是个有良知有担当的男人,所以更加不能原谅自己。
平安忽然明白了傅彦的意思。
根本谈不上和好,因为他责怪的人并不是秦浩然,而是自己。儒家讲究自省、克己,所以他觉得这件事的错在自己,却不能逃避,只能一遍一遍的记住。
这个看似严肃深沉的男人,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简单。
但是平安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先生对自己太苛刻了。你也说是或许,或许就算你没走,命运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古希腊有个叫做索福克勒斯的作者写过一出经典的悲剧,名叫《俄狄浦斯王》。这本书讲述了英雄诶第扑死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杀父娶母”,然而最终却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展示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
在研究这本书时,许多文学批评家提出了“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并且被广为赞同。
平安本人是这种说法的忠实支持者。
有时候他设计一件事情,正是根据要对付的人的性格来进行设计,这样对方无论如何都躲不过去,只能走进自己安排的陷阱里。而在他跟赵璨的交流之中,也始终认为赵璨要管理朝臣,只要按照各自的性格去使用他们,就能够轻易的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对方和自己都觉得满意。
只不过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度,因为变数无处不在,人的性格也不会是一成不变。他要做的是顺势而为,而不是玩弄人心。否则的话,迟早会翻船。
所以平安觉得,傅彦那位未婚妻小姐既然在如愿嫁给秦浩然之后,也没有过上她以为的好日子,那就说明她的性格有问题。就算换了一种可能,除非她的性格产生变化,否则结果也还是一样的。
“浩然也是这么说。”傅彦道,“可她还那么年轻,除了骄纵些并无错处,不该承受这样的命运。”
“当年的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平安忍不住问。之前他本来打算问秦浩然的,可是没有找到机会。
然后平安就从傅彦这里听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其实在故事里,两情相悦的并不是未婚妻和秦浩然,而是傅彦本人和秦浩然。当然,说是两情相悦也不太恰当,他们当时还年轻,只不过对对方有了朦胧的好感罢了,并没有揭破那层窗户纸。
如果按照这样下去,也许两人最终情不自禁在一起了,又或许少年时的好感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各自娶妻生子。
但是这件事却被傅彦的未婚妻知晓了。当时她疯狂的迷恋秦浩然,却偏偏跟傅彦有婚约,为了自己的爱情,他跪在傅彦面前求他成全自己,又拿出这件事进行威胁,以致傅彦不得不远走他乡。
秦浩然知道真相之后,便也跟着离开,打算去找傅彦。
只是天下之大,音讯难通,要找一个人并不容易。偏偏那位未婚妻也偷偷的跟上来了。
一开始她歇斯底里的指责秦浩然,但因为必须要依靠他照顾,后来她终于安静下来。只是这个从小被家里宠坏了的女孩收敛不了多久,就忍受不了这种日子,打算回家。
但还没找到傅彦,秦浩然当然不愿走。于是两人大吵了一架,未婚妻负气离去。
当时他们已经到达了京城,这里遍地都是权贵,她离开之后,很快就得罪了一位纨绔公子,并被对方看上,欲强娶为妾。就在这时候,有人出手救了她。年轻的女孩心思很容易就变了,她爱上就救自己于危急的人,忘了之前痴迷的秦浩然。
结果对方并非良人,双方又没有婚书媒聘,等对方厌弃之后,便抽身离开了。
秦浩然好不容易找到她时,她肚子里已经有了孩子,孩子他爹却早就不知所踪。无奈之下,他只好留下来照顾。不想她经受这样的打击之后,心思郁结,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生产时一尸两命。